“五一”期間,筆者得閑回了鄉下老家。有別于之前多次返鄉,此次頗有耳目一新之感。
新鮮感主要來自一批玩“新活”的年輕人——他們有的依托秀麗風景辦起民宿,為客人打造庭院竹影與智能家居交融、“看得見星空”的沉浸體驗;有的架起直播間,從果蔬采摘到臘味熏制全程可視化,談笑間帶貨出村出省;有的自編自導自演,用方言俚語演繹傳統文化、鄉土故事,短視頻在網上賺取了不菲流量。
這群年輕人具有共同特點:對于傳統農業中的水土節氣、犁耙鋤頭、扁擔籮筐等,可能并不熟悉,而對于流行文化、網絡語言卻能做到“張口就來”。他們以手機為犁、流量為種,把鄉村變成了迸發經濟活力的多維空間。
因為多方面原因,今天農村的年輕人不再像他們的父輩、祖輩那樣耕耘在土地上,而是嘗試用一種新的與土地聯結的方式去實現自己的價值。確實,農業文明的演進史,本質上是一部人類與土地關系的重構史。當新一代年輕人以策劃服務替代揮鐮割麥、用直播鏡頭取代躬耕隴畝時,這種看似背離傳統的選擇,恰恰印證了農業價值創造邏輯的時代轉向。在數字技術重塑生產關系的今天,衡量一個人對土地貢獻的標準,不再局限于物理空間的體力付出,而在于能否激活生產要素的潛在價值。年輕人以知識資本重構農業生態的過程,正是現代農業文明突破傳統邊界的生動實踐。
從刀耕火種到鐵犁牛耕,從農機革命到數字耕種,人類始終在探索更高效的農業價值轉化路徑。當代年輕人雖未深諳傳統農事,卻憑借對數字技術的天然敏感,將物聯網、大數據、區塊鏈等現代工具注入農業生產。他們用算法優化種植模型,用流量打通產銷壁壘,用虛擬空間擴展農業外延,這種以智力替代體力的變革,本質上延續了農業文明的技術進化脈絡。當手機屏幕成為觀察作物的“新窗口”,直播間變成連接城鄉的“新田埂”,傳統農業“春種一粒粟”的樸素邏輯,便升華為“數據一粒籽,云端萬頃田”的數字化變革。
作為互聯網原住民的年輕人,具備天然優勢。他們在城市積累的市場思維、品牌意識與數字技能,與鄉村沉淀的生態資源、文化傳統產生化學反應,催生出各種新型業態。這種跨界的價值創造,不僅突破了農產品“種—收—賣”的線性鏈條,更重塑了農業的價值維度。發生在中國廣大農村的這些活生生的事實已經證明,在綠意盎然的田野上,“新農人”正攜手“老把式”,升騰起新的希望。
(2025年5月9日《湖南日報》評論員 朱永華)
編輯:吳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