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新共同條令施行至今已有一個月時間。2月14日,習主席簽署命令,發布新修訂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內務條令》《中國人民解放軍紀律條令》《中國人民解放軍隊列條令》(統稱共同條令),自4月1日起施行。
共同條令被稱為“軍中小憲法”,自1958年起至今已先后編修9次,均由軍事科學院承擔,由此,共同條令也成為名副其實的“軍科品牌”。新共同條令是貫徹依法治軍戰略的重大舉措,是構建中國特色軍事法治體系的重要成果,標志著軍隊法治化水平邁上新臺階。近日,記者走進軍事科學院某團隊,詳細了解條令編修的幕后故事。
法治日報通訊員 張明哲 全媒體記者 廉穎婷
“寒來暑往幾時休,光陰如水流……”2月21日傍晚,軍事科學院軍事法制研究院某團隊會議室里一片歡騰,團隊負責人但洪敏濕了眼眶。半小時前,以該團隊成員為骨干、歷時6年之久修訂的共同條令經習主席簽署,發布全軍施行,大家難掩激動,感慨萬千。
6年,2000多個日日夜夜,輾轉160余支不同類型、不同層級部隊調研,形成30余份專題報告,組織5個波次集中會審,3輪全軍范圍意見征集,當面征詢23名少將以上領導專家、73名旅團主官意見,線上線下收集各方建議4000余條……數字背后,是使命和責任。
4月23日,空降兵某旅野外駐訓分隊持續強化官兵學用新共同條令的意識。圖為骨干利用宣傳展板為官兵講解新條令。王彬 攝
燈火長明處 字句重千鈞
“我們修的不僅是條令,還可能是一個人的人生!”這是2021年3月的一個深夜,紀律條令修訂課題組加班討論時有感而發,寫在條令花臉稿上的一句話,也是課題組秉持對強軍事業高度負責、對官兵高度負責態度的見證。
談及條文取舍,紀律條令修訂課題組副組長傅梅梅分享了這樣一個故事。修訂工作進入第一次集中會審時,“軍士留用察看特殊措施的存廢”引發重大分歧。贊成保留者,認為好用管用,取消了對“拒不履行職責、不起骨干作用的軍士”缺乏有力管理措施;贊成取消者,認為條文對軍士生活影響太大,會讓違紀軍士產生對抗心理,不利于“治病救人”;折中者認為,可以繼續保留,如通過減少扣罰工資數額來中和處罰影響。
討論僵持不下,課題組成員面面相覷。“那就做專題論證報告?!钡槊粼谟懻摃吓陌?,“法規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用責任焐熱的良心,對這種事關軍士切身利益的條文,我們更要帶著經得起歷史和實踐檢驗的標準來取舍”。為此,課題組深入20余家基層單位調研,聽取官兵心聲,用數據衡量優劣。最終認定,軍士留用察看本質上屬于經濟處罰,這一措施雖短期有效果,但長遠看不利于密切官兵關系,同樣的違紀情形只適用于軍士也有失公允,且執行中易出現理解偏差、使用隨意化、擴大化等問題。經綜合各方意見,這一措施最終被取消。
據課題組統計,6年來,圍繞軍隊內外關系、手機使用管理、獎懲制度體系、儀式和閱兵規范等重難點問題,類似的專題報告他們做了30余份。很多關乎官兵切身利益的條文從各級治軍帶兵實踐中來,又回到官兵中去,最終固化為制度規定。
“官兵關注的焦點熱點,恰恰是我們修訂的重點難點,再難也要把它搞好,因為這里有官兵的期盼?!眱葎諚l令修訂課題組副組長楊春賢告訴記者,“這次修訂的一大變化,就是積極回應官兵合理訴求,對諸如留營住宿、請假外出、休假休息等制度進行調整優化,讓官兵有更多時間處理家庭和個人事務,進一步提升獲得感、幸福感?!?/p>
2023年9月,中央軍委訓練管理部領導組織課題組、軍委機關、部隊一線帶兵骨干和相關專家,對條令進行“辯論式”修改,逐條逐句過。會議進展速度遠滯后預期,有時一個改點可以辯論一下午,火藥味十足。紀律條令修訂課題組成員紀海濤深有感觸地說:“每一次爭論都是對條令生命力的壓力測試,每一處修改都是不同觀點基因的融合再造,正是這種精益求精,為條令提供了永葆生命力的密碼?!?/p>
條令正式發布的那天,大家長舒一口氣?;叵?年接力不禁感慨:“燈火長明處,字句重千鈞,修訂條令既是修身也是修心,但只要想到能為強軍事業、為基層官兵作貢獻,再苦再累再難也值了?!?/p>
向實戰聚焦 向打仗聚力
“戰,貫穿了條令修訂全過程,也是根本性和全局性的指導?!钡槊舾嬖V記者,“新共同條令以‘戰時’表述的條文多達49處,與2018年試行版相比,聚焦備戰打仗、實現建軍一百年奮斗目標使命需要,成為條令修訂核心指引?!?/p>
條令修訂過程中,團隊始終把做有使命、有價值、有組織的科研貫穿其中。記者看到,新共同條令著眼強化各級當兵打仗、帶兵打仗、練兵打仗思想,充實完善多項具體措施,如內務條令新增各級各類人員備戰打仗職責,紀律條令細化戰時功勛榮譽表彰項目、條件和權限,并對戰時實施處分的權限和流程作出明確規范,隊列條令也增加了新型槍械操持規范。紀律條令修訂課題組副組長趙琳表示,全部條文都要向戰斗力標準看齊,將為戰向戰融入軍隊建設和工作全鏈路。
今年3月,新共同條令一經發布,“若有戰、召必回”的宣傳語便迅速成為網絡熱議話題。很多外媒紛紛解讀“這是中國軍隊首次在公開制定的退役誓詞中明確提及的口號”,并一度登上國防部例行記者會。這正是共同條令修訂始終堅持向實戰聚焦、向打仗聚力的具體體現。
紀律條令修訂課題組成員李志東告訴記者:“條令修訂與軍事政策制度改革幾乎同步,修訂期也是法規出臺的密集期。共同條令作為軍隊建設基本法規,必須站到最高層。因而,每出臺一部新的法規,課題組都要從頭到尾對標,確保嚴謹、適度、精準。”
“法規修訂遵循‘三讀三校’,即讀邏輯是否自洽、讀表述是否歧義、讀價值是否偏移,校法律術語、校標點符號、校原引條文。而新共同條令審定足有‘三十讀三十校’,課題組、機關、部隊一線帶兵骨干一個波次一個波次過,確保每一條每一款甚至每個字每個標點都準確無誤?!眻F隊成員陳零說。
團隊成員黃順祥運用軍事法典化、軍事治理等最新理論成果,探索條令修訂模式;團隊成員、中國人民大學博士后王赫奕通過強軍網、“訓管信箱”等信息化平臺征集官兵意見,為條令修訂提供重要參考。
復盤總結時,團隊成員普遍感到,雖然時代變了,但新共同條令對接為戰向戰的靶標卻不斷在強化。
9部編修史 守望與接力
67年接力9部編修史,成為新老軍科人傳承的佳話。
2020年9月28日,對王赫奕來說是個值得紀念的日子。這一天,他以文職人員身份,光榮加入軍事法制研究院大家庭。這一天,他還有另一個重要身份,就是某團隊最年輕的新兵。
從入職到新條令簽發的5年時光,他從最初只是把編修條令當作一項任務,到接觸條令、學習條令、依靠條令全方面了解和熟悉部隊,再到以主人翁角色參與重要條文修訂、愛上條令,用他自己的話說:“條令是我入職后的第一個作品,成為條令人是我從地方人員到軍隊文職人員蛻變的開始?!?/p>
2015年3月,牽頭2018年試行版共同條令修訂的馮定漢,如今已成為軍事法治研究領域名家。這次條令修訂,他繼續擔任內務條令修訂課題組組長。他對記者說,共同條令編修事業的傳承,從來不只是文本的交接,而是一代代條令人對法治信仰的薪火相傳。在泛黃的資料庫里,在深夜的燈光下,在新老條令人跨越時空的對話中,共同條令修訂事業以最質樸的方式源遠流長。
團隊成員辛建賓告訴記者,在條令修訂的日子里,每每遇到難題游移不定時,總會想到條令修訂的前輩們。不管他們年齡再大、工作再忙,只要一聽是條令的事,總能毫無保留地出謀劃策、貢獻智慧。
2024年8月,又一名軍隊文職人員楊崇祺走進該團隊。他告訴記者:“我一定把條令編修工作內化為心中使命,助力這項事業的航船行穩致遠?!?/p>
“個人不能決定歷史,但是可以努力成為歷史長河中一朵小小的浪花。”隊列條令修訂課題組組長趙曉冬感慨地說。這支平均年齡43歲、博士研究生學歷占92%的團隊,正在用不一樣的精神撐起新時代條令人的使命。
編輯:韓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