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號 手機版| 站內搜索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

傳統節日民俗保護專題

2024-09-18 09:58:02 來源:法治日報 -標準+

編者按

在剛剛過去的中秋假期里,人們吃月餅、賞明月、逛燈會、品民俗,共度團圓佳節。中秋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如何保護中秋等傳統節日民俗,如何守護包括傳統月餅在內的傳統飲食制作技藝,政府如何在傳統文化傳承弘揚中更好地發揮作用?本期“聲音”版約請相關專家提出建議,與讀者一道探討。


強化傳統節日類非遺法律保護

田 艷

從嫦娥奔月的古老傳說,到團圓賞月的悠久習俗,中秋節凝聚著幽深綿長的家庭觀念,蘊藉著真摯深厚的家國情懷。傳承和弘揚以中秋節為代表的傳統節日,是延續文化基因、增強文化認同、展現文化魅力的重要途徑。

我國傳統節日類非遺的法律保護主要體現為三種形式:一是將部分傳統節日列入全國的法定節假日,賦予其法律意義。目前,我國已有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四個法定節假日。二是將部分傳統節日列入各級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由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等法律法規進行保護。目前,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已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三是以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地方性法規等行政立法形式對傳統節日進行保護。以廣西壯族自治區為例,其通過制定《廣西壯族自治區少數民族習慣節日放假辦法》將“壯族三月三”作為廣西的少數民族習慣節日,在此期間,所有公民享有兩天的假期。

審視我國傳統節日的法律保護現狀,筆者認為,傳統節日保護工作正面臨五大挑戰:第一,納入法定節假日的傳統節日數量過少。我國法定節假日體系目前僅包括四大傳統節日,它們雖承載著中華民族最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民族情感,但并不能充分展現我國傳統節日體系的多樣性和豐富性。

第二,傳統節日的保護工作顯現出不平衡的態勢。我國非遺保護工作是一項由政府主導的行為,政府保護政策的制定賦予了部分傳統節日以正當性和合法性,但傳統節日根植于廣大民眾的日常生產生活中,作為非遺的持有者,他們卻常常缺少與其身份相匹配的話語權和參與度。

第三,傳統節日類非遺的整體性保護不足。法定節假日的規定肯定了傳統節日的歲時性,但作為特定文化空間內的群體性傳承活動,傳統節日脫離不了其物質載體和非物質內涵的雙重支撐。

第四,政府主導與民間傳承的保護機制不協調。實踐中,政府主導的非遺保護策略有時會與民間傳承的保護方式產生張力。例如,政府舉辦的傳統節日類非遺表演活動,常在時間、地點、形式乃至核心內容上“修改”了民間的傳統做法。

第五,法律救濟途徑有待完善。隨著時代變遷,一些商業化、庸俗化的傾向開始侵蝕傳統節日習俗的純粹性。甚至在某些地區,由于環境保護等因素,很多傳統習俗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引發了關于保護與傳承的廣泛爭議。

2023年12月,春節(農歷新年)正式成為聯合國假日,這一舉動充分彰顯了中華文明的國際影響力和傳播力。當前,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已成為實施文化強國戰略的關鍵要素。在此背景下,筆者認為,完善傳統節日類非遺的法律保護,應從如下幾點出發:

一是加強對傳統節日與其文化空間的整體保護。傳統節日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文化記憶的載體,也是一種特殊的公共文化空間。對于傳統節日類非遺的保護,在關注其核心精神及表象的同時,應當注意對其所形成的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生態系統進行整體保護。

二是加強對傳統節日與其他種類非遺的統籌保護。例如,春節期間喜慶吉祥的節日氛圍,離不開剪紙、皮影戲、舞龍、舞獅等非遺的烘托與助力。反之,這些藝術形式也需要春節這一重要傳統節日來展現其獨特魅力。

三是注重對傳統節日與物質文化遺產的協同保護。例如,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端午節既包括賽龍舟、包粽子等習俗,同時也與龍舟、艾草、香囊等物質文化遺產緊密相關。因此,傳統節日的保護不僅要關注并傳承其相關技藝、習俗及其背后的文化內涵,還需重視相關傳統物品的原材料保護與制作工藝的復興。

四是構建政府主導、民間參與、多方配合的傳統節日保護模式。文化主體性的確立是非遺保護工作中所秉持的一個核心理念。這種主體性建設離不開政府政策制定與資源調配的核心作用,也離不開學術研究的理論支撐,更離不開公眾的廣泛參與。

最后,提倡將傳統節日類非遺與現代文化產業相融合。以浙江省為例,在杭州非遺主題酒店興起之際,當地政府迅速作出響應,制定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特色酒店和民宿評價規范》的地方標準,促進非遺第三產業的現代化發展,極大地促進了傳統節日從儀式性活動向日常生活的轉變,并催生了新的社會消費熱點。

(作者單位:中央民族大學法學院)


合力保護傳承傳統節日民俗

林 源

相傳中秋節起源于遠古時期的祭月儀式,與農耕文明對太陽和月亮的崇拜息息相關。中秋節等中華民族傳統節日經歷了漫長的歷史變遷,凝聚著中華民族集體價值體系。保護和傳承中華民族傳統節日民俗是當代中華兒女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使命,也是建設文化強國的必然要求。

隨著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治建設的逐步完善,保護傳統節日和相關民俗活動的工作也逐漸受到重視。2004年,我國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承諾積極保護包括節慶在內的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2006年,中秋節等六個中華民族代表性傳統節日作為民俗項目,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為中秋節日民俗保護提供了明確的法律和制度支持。2008年,中秋節等傳統節日被列入全國法定節假日,這不僅提高了全國人民對于傳統節日的重視程度,也有效增強了歡慶傳統節日的社會氛圍。2011年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的頒布實施,為進一步保護傳承傳統節日民俗提供了系統性法治保障。2021年,中央宣傳部印發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十四五”重點項目規劃》,其中明確要推進“中國傳統節日振興工程”,這為傳統節日文化的傳承發展工作明確了方向。此外,地方各級人民政府也紛紛挖掘本地中秋傳統民俗文化活動,將其列入各級各類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并積極開展中秋燈會等相關民俗活動。

需要注意的是,隨著中華文化在國際上聲望持續提升,關于傳統節日民俗也出現了一些爭議。2005年韓國江陵端午祭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此次事件在互聯網上引起了廣泛討論。雖然韓國申遺的端午祭與我國端午節有較大區別,而且我國端午節也于2009年被列入該名錄,但這一爭議給我國非遺法律保護提出了更高要求,類似的事件還有很多。積極申報,并以多種形式保護、展示和傳播中華民族傳統節日民俗的民間呼聲越來越高。

與此同時,從國內看,近幾年來民眾對于中秋、端午等傳統節日的關注不再僅僅是其所代表的傳統文化內涵,而更多是對放假調休等問題的爭論。各類傳統節日的差異也逐漸被同質化的購物、旅游等活動抹平。這些問題都表現出中華民族傳統節日民俗的傳承和發展正在面臨挑戰。筆者認為,應對這一困局,需多元主體共同發力,一道探索保護和傳承傳統節日民俗的多元路徑:

首先,政府需在保護和傳承傳統節日民俗中發揮主導作用。一是發掘整理中秋等傳統節日民俗活動,在申報各級各類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的同時,也要采用年輕人喜聞樂見的方式加強國內外宣傳,從而擴大中華優秀傳統節日民俗在世界范圍內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二是支持、鼓勵、引導各類主體舉辦傳統民俗活動,積極扶持民俗活動的活態傳承;三是有條件的地方可適時延長傳統節日假期時間,以更好地弘揚傳統節日的特色文化內核。

其次,文化和旅游領域的市場主體需在保護和傳承傳統節日民俗文化過程中積極創新。如以多種形式闡釋傳統節日所蘊含的文化內涵,提升民眾對傳統節日民俗的文化認知;再如開發特色文旅項目和文化活動,將AR、VR等現代科技融入傳統節日民俗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之中,讓民眾在娛樂過程中充分領略傳統節日民俗的魅力和風采。

最后,民眾也要積極參與傳統節日民俗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人民群眾是傳統文化的創造者,也是保護和傳承傳統節日民俗文化的核心力量。一方面,我們要積極參與各類傳統節日民俗活動,切身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厚魅力;另一方面,可以通過參加各類非遺技藝體驗活動,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者和傳播者,真正做到“人民的非遺,人民共享”。

(作者單位:海南師范大學法學院)  


用法治守護傳統飲食制作技藝

胡 曼

在各地的中秋習俗中,品嘗月餅是既具有中華民族文化共通性,又能體現各地飲食文化豐富性的習俗之一。2024年4月1日起開始實施的《月餅質量通則》將月餅分為廣式、京式等近10種地方派式。在快速發展的現代社會,人們的衣食住行都發生了較大變化,但是傳統飲食仍傳承著“舌尖上的味道”,總是寄托著人們濃濃的思鄉情。

傳統月餅制作技藝,屬于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飲食制作技藝中的一種。2011年,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頒布實施,標志著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邁入法治化軌道。各地也陸續制定了地方層面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系統性保護,如《北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中就明確將合浦大月餅制作技藝、北海沙蟹汁制作技藝等傳統飲食制作技藝列為保護對象。

截至目前,我國已經建立了較為完善的國家級、省級、市級、縣級四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制度,包括稻香村京式月餅手工制作技藝、郭杜林晉式月餅制作技藝等傳統飲食制作技藝都被列入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中。對于列入各級名錄的傳統飲食制作技藝,除了由當地政府認定項目保護單位傳承技藝外,各級財政還會根據情況予以撥款扶持。為了提升傳統工藝的傳承和再創造能力,2017年,原文化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還聯合印發了《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從加強統籌協調、落實支持政策、加強金融服務和鼓勵社會參與等方面落實對傳統工藝的保障措施。

當前,隨著健康多元消費觀的崛起和網絡購物的流行,傳統飲食制作技藝的傳承發展既迎來了新的機遇,也面臨不少挑戰。以傳統月餅制作技藝為例,對年輕的消費者來說,他們不僅注重月餅的成分、口味、口感,還會從文化內涵、包裝、工藝等各個維度探索月餅的獨特風味和趣味。企業也需要重視這一市場變化,拓寬傳統月餅的產品賽道,提高產品競爭力。對于傳統月餅制作技藝項目保護單位和傳承人來說,既要堅持傳承傳統月餅制作技藝的核心工藝、文化內涵等,也要結合市場變化對產品進行創新和發展。此外,當前的網絡購物和直播帶貨也給相關企業的產品銷售帶來了新挑戰,傳統飲食制作技藝的項目保護單位或相關老字號企業,在產品銷售過程中可能面臨知識產權被侵犯的風險。

為此,我們要從多個角度不斷加強對包括傳統月餅在內的傳統飲食制作技藝的法治保障。在立法層面,各地應當不斷完善非物質文化遺產立法和配套措施,夯實對傳統飲食制作技藝的制度保障。在執法層面,文旅主管部門應當積極運用聯席會議制度,加強與市場監管等部門的聯動執法,為傳統飲食制作技藝的傳承與發展創造良好的社會氛圍和市場秩序。在司法層面,各地檢察機關亦可以充分發揮公益訴訟檢察職能,在傳統制作技藝的傳承與發展遭遇困境時,通過向行政部門發送檢察建議等方式,積極督促和協調相關行政部門履行職責,為傳統飲食制作技藝的傳承與發展保駕護航。在涉及傳統制作技藝的知識產權糾紛中,司法機關應當依法履職,維護相關企業和代表性傳承人的合法權益,維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上的公共利益,讓傳統飲食制作技藝得到更好地傳承與發展。

(作者單位:西北政法大學)


編輯:林楠特



久久国产最新观看地址,久久亚洲国产综合网,日本波多野结衣一区在线,久久精品亚洲领先
亚洲欧美色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综合在线另类第一页 | 亚洲成成熟女人专区 | 久久人人人人玩人爽精品 | 在线观看亚洲欧美不卡视频 | 在线观看免费网站看v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