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杜洋
我國高度重視人工智能發展,“人工智能+”“大模型”“算力”等被寫入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國家積極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培育壯大智能產業,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為高質量發展提供新動能。
3月29日,中華全國律師協會組織網絡與高新技術法律專業委員會在湖北省武漢市舉辦“機遇、挑戰和未來——數智時代律師業務發展及相關法律問題研究”業務交流會。交流中,各地律師深入探討人工智能技術與法律服務融合的廣闊前景,共同探索律師行業發展的新路徑,努力以AI為筆書寫法律服務新篇章。
律師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技術提升法律服務效率?人工智能技術為律師行業帶來了哪些挑戰和機遇?《法治日報》記者在會議現場采訪了多位律師,深入了解律所在人工智能時代的轉型策略與創新實踐。
賦能
“以前,我們律師辦理案件需要在海量的法律條文中查找和搜集相關法律內容,費時費力。現在,通過人工智能檢索系統,辦案律師可迅速將涉及案件的相關法律條文篩選出來,且更加全面,沒有遺漏,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湖北省律師協會副會長劉勛對記者說。
近年來,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不斷成熟,越來越多的律所引入相關應用產品,搭建智能法律服務平臺,實現案件管理、文檔檢索自動化等,使律師在處理案件時避免了以往的重復性勞動,讓其能夠將更多的精力放在案件分析和法律論證上,從而提升律師服務質效。
據北京植德律師事務所合伙人潘揚介紹,2024年7月12日,由植德所舉辦的“植德第一屆法律AI極客大賽”上誕生了“出海寶”“滬小植”“知產AI助理”“金融月報助手”等一系列AI應用,這些應用可調用律所管理系統中的業務數據與律師的知識庫,相比通用型AI而言,能夠更精準地識別用戶需求和撰寫更準確的回復內容。
其中,“知產AI助理”通過構建知識產權知識圖譜,輔助律師生成法律解答;“金融月報助手”能通過半自動抓取可靠的公開資訊,智能改寫相關內容并完成排版,較之前減少了律師大量的基礎工作。
在推動律所數字化轉型過程中,各地律師協會發揮了重要作用。
據悉,上海市律師協會于2024年開展了“擁抱數智時代——2024年度最受上海律師歡迎的法律科技產品大賽”活動,通過推薦和評選,17款法律科技產品獲獎。
“大賽期間,上海律師只要打開上海市律師協會的App,即可免費試用這17款法律科技產品,極大地提升了工作效率和案件處理質量,有效減輕了律師的工作負擔。”上海市律師協會法律科技委員會主任衛新介紹說,當地非常重視人工智能在律師行業的應用,通過上海律協對法律科技產品的集中采買,促使上海律師更高頻地使用法律科技產品,更好賦能法律服務行業高質量發展。
變革
人工智能技術的引入不僅優化了律所內部流程,提升了工作效率,還促進律師為客戶提供更精準、普惠的法律服務。云南瀾湄律師事務所就是這樣一個典型。
為提高法律服務水平,瀾湄所依托人工智能建立科技中臺,提升律所內部資源的復合利用,推進律所內部市場化發展模式;持續為不同發展階段的律師賦能,促進服務客戶水平提升。此外,科技中臺就人工智能的創新與應用,可為客戶提供個性化法律方案,使律師更精準地把握客戶需求,提升客戶滿意度,推動律所業務持續增長。
“通過這一創新模式,律師不再被繁瑣的基礎的法律事務所困擾,而是能將精力集中在案件的法律分析和策略制定上。這種轉變極大地提高了所內律師的辦案效率,同時,律師也節省出更多時間去與客戶進行深入溝通,理解客戶的法律需求。”瀾湄所律師楊昕月說。
“人工智能技術不僅是律師案件辦理的智能助手,還是普惠法律服務的破壁者。”劉勛認為,通過利用人工智能技術,除了讓法律咨詢和解答更加便捷外,還可以根據當事人的咨詢內容智能生成法律意見書或相關法律合同,減少了當事人在傳統流程中所花費的時間等成本,讓更多人享受到高效、精準的法律服務,推動了法律資源的均衡分配,降低了法律服務門檻。
此外,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還在不斷拓展律師業務的邊界。植德所針對企業對出海相關政策和法律知識的需求迅速增加的現狀,借助人工智能技術開發了“出海寶”企業出海業務運營助理,能夠精準解答海外各國企業在用工、投資、供應鏈等方面的相關法律問題,并生成法律文件初稿。
“隨著AI大模型的升級、專業數據的積累以及相關應用的迭代,人工智能正在不斷拓展律師的業務范圍。”潘揚告訴記者。
一個個律所的數智化轉型,為律師行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變革,預示著法律服務將邁向更高水平的智能化、精準化。
挑戰
在劉勛看來,人工智能技術的迅猛發展,有力幫助律師提高了工作效率,優化了律所管理,同時也給律師行業的發展帶來了一定挑戰。
“人工智能技術在輔助律師工作中存在數據不真實的現象。”劉勛告訴記者,人工智能在抓取數據時可能被誤導,導致分析結果失真,律師要謹慎驗證人工智能輸出內容的準確性,確保決策的合法性和公正性。
劉勛建議,今后人工智能的數據訓練需注重多元性和高質量,避免出現偏見和誤判的情況;律所應建立數據管理機制,確保數據的準確性、完整性。
“隨著人工智能在法律服務領域的深入應用,律師在工作中積累的業務知識數據作為人工智能的訓練資源,有可能脫離律所和律師的控制,造成客戶隱私和商業機密的泄露風險。因此,律所在使用人工智能系統時,要做好數據加密和訪問控制,確保用戶數據安全。”衛新對記者說。
湖北省律師協會網絡與高新技術法律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哈斯告訴記者,除泄密外,還需警惕人工智能系統侵權的風險,如人工智能系統在處理法律文件時,可能會無意中侵犯版權或其他權利。
“律所要確保人工智能在運行過程中嚴格遵守相關法律法規,同時,定期更新相關數據基礎,提升其對復雜法律問題的識別和處理能力,降低侵權風險。”哈斯說。
雖然上述問題對律所的數智發展造成了不容忽視的法律風險,但正是這些挑戰,催生了律所的應對策略與創新思維,推動了法律服務體系的不斷完善和升級,進一步提升了律師行業的專業水平和公信力。
“數智時代,人工智能已經或者即將融入我們生活和工作的各個領域。在法律服務行業,人工智能同樣展現出強大的潛力。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律師行業必須積極擁抱變革,不斷開拓與創新,才能在新時代中找準定位,發揮更大作用。”中華全國律師協會會長高子程說。
編輯:武卓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