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日報全媒體記者 周宵鵬
通訊員 劉彥莎
滏源福地,瓷韻響堂。位于鼓山腳下的河北省邯鄲市峰峰礦區是一座歷史文化悠久、文物遺產豐富的特色城市。
峰峰礦區人民檢察院立足區情實際,聚焦用高質效司法辦案助力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創新成立公益訴訟專項辦案突擊隊,從突出保護重點、提升專業能力、創新普法宣傳等多層面入手,為峰峰礦區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注入檢察之力。
“我們立足區情、集中精干、攥指成拳,以突擊隊為先鋒,發揮出專案專辦、注重質效、引領示范的作用。”對于成立專項辦案突擊隊的初衷,峰峰礦區檢察院黨組書記、檢察長趙志濤如是說。
峰峰礦區擁有燦爛的石窟文化,響堂山石窟、水浴寺石窟、老爺山摩崖石刻、蒼龍山石窟、皇姑庵石窟等見證著歷史變遷,其中響堂山石窟更是首批進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石窟文物地處偏遠,長期受風雨、地質災害以及人為損毀等破壞,需要專業保護,更需要法治助力,打造一支專業的公益訴訟保護團隊是前提。”趙志濤說。
缺什么,補什么。峰峰礦區檢察院針對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專業性強等特點,邀請文保領域專家、文物愛好者、陶瓷大師等為團隊進行精準授課,對峰峰礦區歷史沿革、文物特點、保護現狀、文化特色等進行全方位培訓。
“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對于我們來說是一個充滿挑戰的課題,通過集中‘惡補’,大大彌補了知識盲區,為順利開展該領域公益訴訟工作提供了專業支撐。”突擊隊成員趙越坦言。
一年來,通過走訪調研、實地勘察等手段,專項辦案突擊隊對30處市級以上文保單位進行了走訪全覆蓋,并對160處不可移動文物和128處文物遺存點進行了登記造冊,做到底數清、現狀明。同時,針對發現的問題,向相關行政機關制發檢察建議4件,解決安全隱患等問題6件,公益訴訟助力石窟寺保護等經驗做法被最高人民檢察院刊發推廣。
同時,該團隊堅持以點帶面的總思路,通過做好石窟保護,向加強古窯址保護、名人故居保護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等領域延伸。
“北齊石窟文化、磁州窯文化、邊區革命文化博大精深,明清時期的饅頭窯、張兆豐故居等多處文物的修繕和保護,需要凝聚多方合力,突擊隊積極推進協作機制建設,與文物主管部門、公安機關、住建部門等多次溝通,構建文物保護新格局。”突擊隊負責人連新鋒介紹。
截至目前,峰峰礦區檢察院已與相關部門建立涉文物違法犯罪線索移送、協作保護、信息共享、常態化會商聯絡機制11項。通過共商共議,將檢察建議轉化為人大代表建議、政協重點提案,推動破解文物保護難題。
據悉,突擊隊采用“業務+行政”的成員結構形式,高質效融合履職,講好保護新故事。來自行政崗位的檢察干警,為推動公益訴訟普法宣傳、創作創意產品、撰寫宣傳信息等方面助力,成為突擊隊的一大亮點。
工作中,峰峰礦區檢察院構建起“一村一個檢察服務室”的監督服務體系,突擊隊依托該體系加大普法宣傳力度,結合節假日、結合景區、結合群眾需要、結合地方文化的“四個結合”普法模式收效顯著。突擊隊制作了動漫宣傳頁、文創手提袋、扇子等產品,讓公益訴訟普法宣傳不僅吸引人,更利于民。一年來發放普法等資料2萬余份,收獲群眾提供公益訴訟線索20余條,成案4件。
編輯:蔣起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