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黃輝
快板、小品、戲曲輪番上陣,詩朗誦、情景劇、表演唱依次登場……4月14日,一場別開生面的普法文藝匯演在江西省鷹潭市月湖區香山社區拉開帷幕,接地氣、冒熱氣、聚人氣的活動現場掀起一個又一個高潮,“法治+文藝”的創新形式,讓法律意識與安全理念如春風化雨般融入群眾日常生活。
“以前總覺得法律離我們很遠,現在才知道,它就像空氣一樣,平時看不見摸不著,但時時刻刻都在身邊。”香山社區張大媽的一番話,道出了現場觀眾的心聲。
這是江西創新法治宣傳教育模式,打造特色普法品牌,構建多維普法矩陣的一個縮影。
“八五”普法以來,江西聚焦“走在前、勇爭先、善作為”目標定位,創新打造“做法律明白人 辦法律明白事”“非遺+普法”“紅色法治文化看江西”等一批特色品牌,讓法治種子播撒在贛鄱大地,全民法治素養和基層依法治理水平持續提升,為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江西篇章營造了良好的法治氛圍。
充分發揮法律明白人作用
“今天不把別的說,‘法律明白人’做宣傳……”在安遠縣鳳山鄉,時常能聽到這樣清脆悅耳、節奏明快的快板聲。
鳳山鄉“法律明白人”何世英喜愛快板,他將憲法、民法典等與村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法律法規融入其中,創作出一系列朗朗上口、寓教于樂的法治快板節目。“村民不但愛聽,還能聽懂,時不時也能唱上兩句,讓法律知識入腦又入心。”何世英說。
在贛鄱大地,活躍著這樣一群人,他們既是法律法規“宣傳員”,又是矛盾糾紛“調解員”、社情民意“傳遞員”,同時還是法治活動“組織員”、法治創建“監督員”和法律援助“引導員”,他們被群眾親切地稱呼為“法律明白人”。
“法律明白人”培養工程是江西創新基層社會治理的有益探索,也是推進精準普法、建設法治江西的重要舉措。近年來,江西不斷擦亮“法律明白人”培養工程這塊“金字招牌”,推動“法律明白人”培養工程從“以育為主”向“以用為主”轉變。
為增強“法律明白人”能力,江西率先推行“1名村(居、企業)法律顧問+N名法律明白人”行動,創建省級“法律明白人”示范培訓基地,聚焦物業糾紛、電信詐騙、厚葬薄養等常見多發問題,引導“法律明白人”投身到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實踐中,推動全社會形成“處處都有法律明白人 人人都辦法律明白事”的濃厚氛圍。
截至目前,全省85.17萬名“法律明白人”開展法治宣傳和法治實踐325.1萬件次,化解矛盾糾紛46.3萬件次,參與社會事務54.8萬件次,引導法律服務72.2萬件次。
非遺激發法治宣傳新活力
當法治遇上非遺,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
2024年9月,“巾幗普法鄉村行——法治文化進鄉村”活動在吉安市青原區文陂鎮渼陂古村舉行。
走進活動現場,一股濃郁的法治文化氣息撲面而來:景德鎮依托陶瓷文化、茶文化、古戲臺資源等推出的法治文藝作品讓人流連忘返;九江的彭澤竹編、共青羽毛畫和瑞昌剪紙歷史悠久,工匠們的巧手編制出一張張“巾幗普法”新畫卷;鷹潭手藝人將銅雕工藝和法治創意相融合,精雕細刻出“婚書”“誠信贏天下”等表達婚姻、誠信及廉政法治文化元素的藝術作品,深受群眾喜愛……
“近年來,江西不斷創新普法形式,積極創作和推出一批具有鄉土文化特色和群眾喜聞樂見的法治文化作品。”江西省司法廳普法與依法治理處處長吳永春告訴《法治日報》記者,例如,全省各地因地制宜,將法治元素與萍鄉春鑼、興國山歌、遂川山歌、永新小鼓、弋陽腔、采茶戲、鋤山鼓等民間文藝元素相結合,創作出《彩禮》《婆母同村》《法治樂安百業旺》等一批具有贛鄱特色的法治文藝作品,以及《民法典“挖呀挖”》《網信小劇場之反詐防范》《生死抉擇》《那道門》等一批獨具魅力的贛鄱方言普法短視頻。
“‘非遺+普法’宣傳方式不僅推動了非遺的傳承、保護、創作和推廣,更增加了普法宣傳的創新性、趣味性。”吳永春說,它將法治文化融入百姓日常生活之中,成為贛鄱大地的一抹“幸福底色”。
運用好紅色法治文化資源
一本高大莊嚴的“憲法書”,矗立在井岡山市葛田鄉古田村尊法宣誓廣場中央——鮮艷的中國紅、橙黃的尊法鼎、莊重的宣誓詞,讓這個紅色鄉村充滿濃郁的法治氛圍。
不遠處,一條條干凈整潔的柏油路,一座座統一裝飾的民宿樓,利用老舊房屋改造而成的紅色驛站、村史館、紅色書屋點綴其中,構成了古田村獨具特色的亮麗風景線。
紅色,是江西最鮮明的底色。江西依托全省近3000處革命舊址、350處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打造紅色法治文化陣地矩陣(集群),并在此基礎上建設了一批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司法人民委員部舊址等為代表的國家級和省級紅色法治宣傳教育基地,讓紅色法治文化立起來、活起來、亮起來。
不僅如此,江西還著力加強優秀傳統法律文化傳承與創新,讓優秀傳統法律文化在新時代煥發蓬勃生機。
谷雨時節,春意闌珊。走進婺源縣秋口鎮李坑村,一幅“小橋流水人家”的江南畫卷躍然眼前,駐足游玩的游客很難想象,這里曾被貼上“亂”的標簽。
如何實現由“亂”到“治”?李坑村從千年古訓中汲取智慧,將傳統法律文化與現代社會治理巧妙融合,把《朱子家訓》與自治、法治、德治結合起來,通過“立家訓、曬家風、家訓掛廳堂”等鄉村治理活動,讓古老的智慧在新時代煥發新生。
如今,漫步李坑村法治文化廣場,“有田不耕倉廩虛,有書不讀子孫愚”“勤儉為本,忠厚傳家”等朱子箴言已化作每戶墻上的“微家訓”,與“德法講堂”的法治標語相映成趣,成為一道亮麗的人文風景線。
編輯:武卓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