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杜洋
“‘小安同學’太有意思了,他能聽懂我說話,還能回答我的問題。以后遇到不懂的問題除了問老師和父母,還能問他。”近日,北京市門頭溝區妙峰山民族學校的一名學生在和“小安同學”對話后興奮地說。
《法治日報》記者了解到,“小安同學”是門頭溝區人民法院為未成年人法治安全教育量身定制的AI數字人,打破了以往定時定點的普法宣傳教育模式,為未成年人提供“7×24小時”全天候線上智能法治安全教育。
據門頭溝法院相關負責人介紹,“小安同學”是人工智能應用場景拓展至司法領域的探索實踐,它會對過往提問進行深度分析,系統歸納青少年關注的法律問題,幫助法官在轄區中小學開展的“每月一課”系列課程中,進行更有針對性的講授。
當普法宣傳遇上AI,一場全民法治素養提升的變革正在發生。近年來,政法機關持續深化科技賦能,以AI技術提升普法工作智能化、精準化水平,解碼普法工作新密碼,構建智慧法治教育新生態。
“相較于傳統方式,AI賦能普法,讓學習法律條文變得生動有趣,強化了法律信息的精準傳播,使普法工作更貼近群眾生活,易于理解和接受,促進了法治文化的廣泛傳播?!笔锥紟煼洞髮W政法學院法律系副教授崔俊杰對記者說。
3月3日,貴州省惠水縣司法局開設的“法宣惠水”抖音號首場“惠法在身邊”直播引發關注。借助AI技術,惠水縣司法局精準篩選婚姻家庭領域高發案例,圍繞彩禮糾紛等社會熱點問題,通過“案例拆解+彈幕答疑+情景模擬”立體化普法,吸引了大量網友觀看、互動。
安徽六安、內蒙古扎蘭屯等地司法行政機關將AI技術融入普法工作,開發出多款AI普法應用,針對婚姻家庭、勞動就業、消費維權等方面提供“點對點”的精準普法服務,有效增強了群眾的法律意識。
近日,廣東省英德市的杜某某因不服一起涉嫌詐騙罪的撤案決定,到市人民檢察院申請監督。
英德市檢察院檢察官了解案情后發現,杜某某應向人民法院提起自訴,而非公安機關予以刑事立案。
面對當事人的不解,檢察官引導杜某某向“英檢控申接訪小助手”AI智能體模型提問,通過精準的法律檢索、分析和普法,消除了其疑惑。最終,杜某某按照法律程序向法院提起自訴。
近年來,英德市檢察院依托“數字+檢察”模式,利用AI技術進一步提升法律服務標準,實現了普法由“傳授式”向“交互式”轉型。其中,“AI英哥英妹”“案管小英”大模型在英德檢察公眾號上線,群眾只需在對話框中輸入想要咨詢的法律問題,便可快速得到解答。
“我院構建了‘專業知識+海量數據’的法律AI智能體大模型,涵蓋各業務條線,具備智能回答、咨詢服務、語音輸入輸出等以‘交互式’普法為核心的線上能力?!庇⒌率袡z察院副檢察長朱繁對記者說。
AI不僅實現了精準普法,還增強了普法的互動性,大大提升了公眾的參與度。
朱繁告訴記者,英德市檢察院推出“英妹數字人”,通過AI大數據訓練,數字人可模擬檢察干警的形象和動作,更加生動地呈現普法內容。
“數字人可智能匹配不同傳播渠道及不同群體,定向推送普法內容,打破法律知識與受眾之間的壁壘,擴大了普法宣傳覆蓋面和影響力,讓普法從群眾‘被動聽’變為‘主動學’,提高了其參與法治建設的積極性。”朱繁說。
2024年底,山東省鄒平市司法局推出“智能數字法治播報員”,名叫“鄒潤法”“梁澤律”的數字人在人工智能技術和深度學習算法的加持下,具備了高度仿真的人類形象和生動的語言表達能力,不僅能及時、準確地開展普法宣傳和政策解讀,還能針對社會熱點問題和典型案例進行深入剖析。
在朱繁看來,AI技術讓法治宣傳工作突破時空限制,以群眾喜聞樂見的傳播形式,實現“潤物細無聲”的普法效果,是新時代普法工作的有力抓手。
“AI賦能的普法模式解決了傳統普法成本高、效率低的問題,但如何確保人工智能普法內容的準確性和權威性,仍需重點關注?!贝蘅〗芴嵝训?。
崔俊杰進一步解釋說,如AI算法的缺陷會導致產生一些誤導性信息,影響普法內容的準確性;在運用AI技術向群眾進行精準普法過程中,也可能會出現受眾個人信息泄露等風險。
崔俊杰建議,相關部門在運用AI技術賦能普法過程中要加強監管和規范,確保普法內容的真實性和可靠性,并保護好應用對象的個人隱私、數據安全。
編輯:武卓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