麗水市人大常委會積極立法保護稻魚共生系統
繪出稻香魚肥共富產業好“豐”景
法治日報記者 王春 通訊員 楊春旋 葉江
水田種稻,稻下養魚。早在1300多年前,“稻田養魚”就成為浙江麗水先民常規的農業生產方式。時至今日,“一碗新飯,一盤田魚”的稻與魚共生共存溫飽之道,不斷發展成獨具特色的稻魚文化,成為鄉村振興的力量源泉。
《麗水市青田稻魚共生系統保護發展條例》(以下簡稱《條例》)經浙江省十四屆人大常委會第十四次會議批準,將于6月5日(即麗水農業文化遺產保護日)起施行。
為千年農遺保駕護航
2005年,青田稻魚共生系統被聯合國糧農組織列為首批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試點,成為中國第一個世界農業文化遺產。
然而,隨著種養人員減少、野生鳥類捕食、種養成本增加等問題出現,青田稻魚共生系統保護發展遇到一定挑戰,亟待立法予以系統保護發展。
麗水市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主任陳仰勇表示,開展青田稻魚共生系統保護發展的立法工作,是實現青田稻魚共生系統有效保護和傳承、促進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有效舉措。
早在2023年3月,麗水市人大常委會就將制定青田稻魚共生系統保護發展條例列入立法計劃,專題調研組先后深入青田、慶元等地開展調研,全面收集、整理各地稻魚種養和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的做法。
在立法過程中,麗水市人大常委會堅持民主立法、開門立法,廣泛聽取各方意見建議,特別是聽取稻魚種養戶等生產經營者的聲音。同時,在青田縣方山鄉設置動態基層立法聯系點,針對農業遺產核心保護區域的重點問題,專門收集社情民意。
30余場各類座談會,500多人次的參會規模,近千條意見建議……圍繞“青田稻魚共生系統”這一世界農業文化遺產“源于青田,但更要利于全市”的立法思路,不斷凝聚起“‘青田稻魚共生系統’主要由遺產地履行保護職責,全市各地注重傳承利用‘稻魚共生’種養模式,并向‘稻漁綜合種養’發展躍遷,促進農民增收”的立法共識,同時確定保護重點包括稻魚共生傳統種養技術、傳統水稻和青田田魚種質資源、傳統稻魚文化等各個方面,全方位保障了農遺形態、內涵的延續傳承。
《條例》共6章36條,明確青田縣層面履行對青田稻魚共生系統的屬地保護管理,加強對核心保護區的管理和農業文化遺產的傳承,同時精準劃定青田縣方山鄉龍現村為核心保護區范圍,規定了青田稻魚共生系統的保護方式、在核心保護區內的禁止行為以及數字化動態監測有關遺產保護相關情況。
《條例》還在努力保障群眾合法權益、推廣和發展稻魚共生種養模式等方面作了規定,要求建立健全青田稻魚共生系統保護補償機制,支持各地發展稻漁綜合種養產業,授權各縣(市、區)政府具體制定稻漁綜合種養發展區域的設置條件和扶持政策。
點燃農遺文旅火炬
在青田縣方山鄉石前村的秀峰蔥蘢間,有一座獨特的魚形建筑與周圍的山水林田交相輝映。這是青田稻魚共生系統博物館,是青田文旅的熱門打卡地。
為了讓法律法規走入日常生產生活、走入人民群眾,《條例》在第三章“傳承利用”中明確,支持設立展示廳、博物館、主題公園等,宣傳、展示稻魚共生系統概念內涵、重要價值、傳統技術、保護理念、名特產品、景觀資源、歷史文化和民俗風情等。同時,《條例》規定,當地政府應當組織收集、挖掘、整理與稻魚文化有關的歷史材料,保護青田稻魚共生系統有關的文物、傳統建筑等物質文化遺產和“青田魚燈舞”等非物質文化遺產。
文化在于傳承,傳承在于繼往開來。如今,游客可以參加“稻魚之戀”系列開犁儀式、豐收活動,品嘗田魚撈飯、青田米咖,住農遺魚悅坊、農遺方山谷酒店,沉浸式感受稻魚文化。而這些都將受到法治保護。
《條例》鼓勵和支持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開發具有稻魚文化特色的旅游產品,在經貿、文化、科技、體育等活動中使用和推廣稻魚文化旅游品牌。2024年5月,田魚還“游”到了熒幕上,《青田小田魚》動畫片開播儀式在第二十屆中國國際動漫節上啟幕,吸引眾多業界人士和動漫愛好者的目光。
帶來群眾增收好“錢”景
“想起去年真是個好年景,一畝田能產出一千斤稻谷,外加一百多斤鮮美的田魚。”青田縣方山鄉龍現村村民吳勇強滿臉笑意地說。他流轉了上百畝土地大力推廣稻魚共生種養模式,不僅讓荒廢的土地重獲新生,還帶動了周邊村民增收致富。
為了讓更多村民依托稻魚共生在家門口致富,多年來,青田建立農業文化遺產保護與發展的多方參與機制,對全縣稻魚共生產品實行“五統一”產供銷模式,讓稻魚米每斤價格躍升10元以上,形成了“一畝田、百斤魚、千斤稻、萬元錢”的共富產業。
“農遺出良品”的成功種養模式,更是讓稻魚共生系統成為東西結對幫扶重點產業,也正在被推廣至全國乃至全球。此外,青田粉干等稻魚米深加工產品越洋出海,成為外國人眼中的優質“洋貨”。
農遺的可持續保護發展,離不開產業的加持。為此,《條例》規定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結合農業和農村發展實際,因地制宜推廣應用稻魚共生種養模式,拓展稻魚、稻螺、稻蝦、稻鱉、稻蛙等稻漁綜合種養模式,推動水稻種植和水產養殖產業高質量發展。近年來,云和縣大力推廣稻魚、稻鱉、稻蛙等梯田“稻+”共生產業,提高種植收益,打造具有觀光、體驗、研學功能的生態農業景觀;松陽縣齋壇鄉實施“稻+菌”“稻+蛙”“稻+鱉”“稻+鰍”等多種新型種養模式,經過兩年的探索發展初見成效,畝均收益突破萬元。
“稻魚共生系統不僅是古人的溫飽之道,也是今人的共富之路。”陳仰勇表示,《條例》的制定順應了稻魚共生產業的發展趨勢,其中還包括了品質建設、生態價值實現內容。比如推動制定稻魚米、田魚干等農產品的各類標準,推進稻魚共生系統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提升相關產品市場認可度和溢價價值,支持生產經營主體參加國內外產品展銷會、交易會、博覽會等活動,鼓勵和支持生產經營主體創新商業模式,推動品牌營銷,拓寬銷售渠道。
編輯:蒲曉磊